大赛动态

首页 > 大赛动态 > 正文

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济南决赛区在山东工商学院举行

发布者:  时间:2023-08-05  浏览:

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 陈晓 梁鹏 实习生 谢继瑜 烟台报道


7月23日,2023年(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Chinese Collegiate Computing Competition,简称“4C”)(济南决赛区)在山东工商学院拉开帷幕。为期3天的比赛日程内,来自全国568所高校、1084支代表队、2166名参赛选手,在“软件应用与开发”领域开启一场精彩的智慧碰撞,为国家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积蓄青春动能。

作为我国计算机类影响力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创新创业竞赛之一,2023年(第16届)4C(济南决赛区)由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承办。大赛十五个类别中,“软件应用与开发”是参赛学校和参赛作品最多的类目。

23日上午,大赛开幕式在山东工商学院西校区实验楼报告厅举行。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同毅代表学校致欢迎辞。4C大赛组委会顾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卢湘鸿,组委会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吉梅,大赛组委会常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郑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徐东平教授,山东大学郝兴伟教授,重庆大学曾一教授,东南大学陈汉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明教授等计算机领域重磅嘉宾出席开幕式。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同毅致欢迎辞

杨同毅代表学校向各位大赛组委会成员、评审专家以及参赛选手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杨同毅表示,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规模和水平已经逐渐站在世界前列,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深化课堂革命正在做出积极贡献。山东工商学院将为赛事提供可靠保障和优质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确保本次比赛圆满成功。

参赛学生代表、中国农业大学罗晨视频发言

“大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可以展示我们青年学子在软件应用与开发、算法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成果。”参赛学生代表、中国农业大学罗晨表示,通过大赛,自己和团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未来也会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大赛评委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志云

大赛评委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志云认为,大赛已然成为全国爱好计算机的大学生们每年一度的盛会。她希望学子们能够在切磋中审视自身的差距,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翻开人生中一页精彩的篇章。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常务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莉

“烟台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温馨的海风能给严肃紧张的评审带来一些惬意和从容,相信评委老师们也能将这份从容传递给参赛的选手们,使同学们发挥得更好。”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常务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莉代表大赛组委会对山东工商学院的精心组织和热情服务表示感谢。

据悉,4C大赛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榜单内赛事,位列计算机类榜单赛事的第3名。赛事始筹于2007年,首届于2008年,已经举办了15届74场赛事。大赛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服务。2023年大赛的竞赛内容分为11个大类,分设上海、济南、沈阳、南京、厦门和杭州6个国赛决赛区。

2023年(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济南决赛区)开幕式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此次国赛花落山东工商学院绝非偶然,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融,挖掘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与山商构建“素质+专业+创新创业+财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在2022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104名;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全部获评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办国赛,山商底气十足。

新闻来源:海报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网站建设: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