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决赛区(大数据应用/国际生“学汉语,写汉字”)
决赛时间:2023年7月17日-7月21日
决赛地点:上海市
决赛承办单位: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查阅上海决赛区的相关信息,可登录上海决赛区网址:http://jsjds.dhu.edu.cn
附录:作品类别与说明
1.大数据应用(2023年1月8日更新)
包括以下小类:
(1)大数据实践赛。
(2)大数据主题赛。
说明:
(1)大数据实践赛作品指利用大数据思维发现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的应用需求, 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新技术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分析、业务智能、辅助决策等应用。要求参赛作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成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应用场景、问题描述、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实验、主要结论等。参赛作品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可运行的程序、必要的实验分析,以及数据集和相关工具软件。
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① 环境与人类发展大数据(气象、环境、资源、农业、人口等)。
② 城市与交通大数据(城市、道路交通、物流等)。
③ 社交与WEB大数据(舆情、推荐、自然语言处理等)。
④ 金融与商业大数据(金融、电商等)。
⑤ 法律大数据(司法审判、普法宣传等)。
⑥ 生物与医疗大数据。
⑦ 文化与教育大数据(教育、艺术、文化、体育等)。
(2)大数据主题赛采用组委会命题方式,一般为1~3个赛题,各参赛队任选一个赛题参加,赛题将适时在大赛相关网站公布。
(3)本大类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组成,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4)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5)每位指导教师,在国赛中本大类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6)每校参加省级赛的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规定;每校每小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每校本大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3件。
(7)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含作品的现场演示)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2.国际生“学汉语,写汉字”(2023年1月8日更新)
包括以下小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
(2)微课与教学辅助。
(3)物联网应用。
(4)大数据应用。
(5)人工智能应用。
(6)信息可视化设计。
(7)数字媒体类。
说明:
(1)本大类参赛作品应以“学汉语、写汉字”为主题进行创作。
(2)本大类作品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际上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人社区中的学龄和学龄前华裔子弟的华文教育。
(3)本大类仅面向中国境内高校招收注册的在籍本科国际生(即来华留学本科生)。参赛作品的队员应全部为在籍本科国际生。若参赛作品有任何一名作者是中国国籍学生(持中国身份证或港澳台证件的学生属于中国国籍学生),则该作品只能参加第1~10类的竞赛,不得参加本大类;属于本大类的作品,可以参加第1~10类的竞赛,但不得在4C大赛内一稿多投。
(4)本大类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类作品是指运行在计算机(含智能手机)、网络和/或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软件,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算法设计等功能或服务。
(5)本大类的微课与教学辅助类作品包括微课、教学辅助课件和虚拟实验平台,作品说明详见“二.2.(1)(2)(3)”。本类作品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使用的教学材料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这些教学材料应由在中国注册的出版机构或其海外分支机构正式出版,作品立场、观点需与教学材料保持一致,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应用。
(6)本大类的物联网应用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解决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功能的作品。该类作品必须有可展示的实物系统,作品提交时需录制实物系统功能演示视频(不超过10分钟)及相关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过程应对作品实物系统进行功能演示。
(7)本大类的大数据应用类作品指利用大数据思维发现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需求,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新技术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分析、业务智能、辅助决策等应用。要求参赛作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成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应用场景、问题描述、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实验、主要结论等。参赛作品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可运行的程序、必要的实验分析,以及数据集和相关工具软件。
(8)本大类的人工智能应用类作品针对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特定问题,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思想的解决方案,需要有完整的方案设计与代码实现,撰写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包括: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技术方案、作品源代码、用户手册、作品功能演示视频等。本类作品必须有具体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现场答辩时,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演示。
(9)本大类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类作品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应用,侧重用视觉化的方式,归纳和表现信息与数据的内在联系、模式和结构,包括以下作品形态:信息图形、动态信息影像(MG动画)、交互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作品说明详见“二.6.说明(2)(3)(4)(5)”。该小类要求作品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完整性、流畅性和实用性,而且作者需要对参赛作品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可靠性进行说明,并提供源文件。该类作品需要提供完整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的说明,特别是设计思想与现实意义。数据可视化作品还需说明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提交作品源代码、作品功能演示录屏等。
(10)本大类的数字媒体类作品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应用,包括:静态设计类(作品说明详见“二、7.说明(2)(3)(4)”)、动漫与短片类(作品说明详见“二、8.说明(2)(3)(4)(5)(6)”)、游戏与交互设计类(作品说明详见“二、9.说明(2)(3)(4)”)。
(11)本大类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组成,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12)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3)每位指导教师,在国赛中本大类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4)每校参加省级赛的每小类作品数量,由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规定;每校每小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每校本大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3件。
(1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含作品演示)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