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赛区(微课与AI辅助教学/数媒静态设计)
决赛时间:2025年7月22日-7月26日
决赛地点:南京
决赛承办单位:南京大学
作品类别与说明
1. 微课与AI辅助教学(2025年1月10日更新)
包括以下小类:
(1)人工智能通识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的微课、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的微课、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3)汉语言文学(限于唐诗宋词)微课、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4)微课与AI辅助教学专项赛。
说明:
(1)微课与AI辅助教学类别作品强调通过创新,设计质量高、互动性强的教育资源,涵盖广泛的教学资源开发,包括但不限于微课、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等,以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智能时代需求的课程内容。同时体现AI技术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特别关注AI通识教育中的教学实践,鼓励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案例。
(2)微课是指运用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以教学短视频为核心,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运用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程软件。
(4)虚拟仿真实验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传统教学和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
(5)教学案例是对典型教学过程实际情境的描述,以文档、视频、动画以及交互等形式展现。案例选择要真实而典型,内容包含案例事实描述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必须包含问题及解决方案。
(6)微课与AI辅助教学类作品,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类作品选题限定于人工智能通识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限于唐诗宋词)这三个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作品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相关教材的对应知识点展开,其立场、观点需与教材保持一致。
(7)微课与AI辅助教学专项赛,采用大赛组委会命题方式,赛题(不超过5个)将适时在大赛相关网站公布(jsjds.jscs.org.cn,持续更新中)。
(8)每校参加省级赛的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规定;每校本大类和每小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
(9)每件作品答辩时,到场作者不少于(含)2名,作者陈述(含作品演示)不超过10分钟。
2. 数媒静态设计(2025年1月10日更新)
包括以下小类:
(1)平面设计普通组。
(2)环境设计普通组。
(3)产品设计普通组。
(4)平面设计专业组。
(5)环境设计专业组。
(6)产品设计专业组。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中国古代物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之五”为主题进行创作,主题的内容限定与说明,参见参见大赛通知附件1“二、竞赛主题与分组”。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名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参见大赛通知附件1“二、竞赛主题与分组”。
(6)本类参赛作品的任何一位作者的专业若归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选拔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每校参加省级赛的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规定;每校每小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每校本大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3件。
(8)每件作品答辩时,到场作者不少于(含)2名,作者陈述(含作品演示)不超过10分钟。